续西发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学 室主任,研究员
摘 要:对有关哈萨克族的历史沿革情况作了概括的介绍,并着重从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系谱以及人口分布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哈萨克族;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05)01—0013—05
The Title, Source and Pedigree of Clan of Kazakh XU Xi-f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f Xinjiang, Urumqi 830011, Xinj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historic evolution of Kazakh and expounds seriously several aspects from the title, source and pedigree of clan of Kazak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Key words: Kazakh; history; evolution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和各兄弟民族一起,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族称
“哈萨克”(Kazak)是其民族的自称,一般认为,它作为民族名称出现于 15 世纪。有些学者认为,这一名称源流久远,唐代史籍中的“可萨”、“葛萨”、“曷萨”即为“Kazak”的同音异译。有些学者还认为,《魏略》中的“奄蔡”也是其不同译音。
“哈萨克”这一族称的涵义,说法颇多,或说其意为“勇敢的自由人”,或说为“逍遥自由的人”,或说是“成为独立、自由的人”,或说是“大胆”、“勇敢”之意,或认为是“真正的塞种”,还有的说是“帐篷车”。民间广为流传的是“白天鹅”之意。传说古代哈萨克一位勇士在生命垂危之际,天降一只白色雌天鹅,挽救了这位勇士的性命。后来,天鹅脱下鹅毛皮,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与勇士结为夫妻,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在哈萨克语中,“Kaz”意为“天鹅”,“白天鹅”。“哈萨克”这一名称最初当是一个氏族部落名称,至 15 世纪成为民族名称。而早期的氏族部落名称大多是以图腾命名的,所以,后一种说法可能是“哈萨克”这一族称的本意。
(二)族源
哈萨克民族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她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有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康里)、阿兰(奄蔡)、克烈、乃蛮、钦察、咄陆(杜拉特)、突骑施(撒里乌孙)、葛逻禄、札剌亦儿、弘吉剌惕、阿尔根、阿里钦等。
1、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汉文史籍记载,塞种人原名“允戎”,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
“塞种”一词,首见于《汉书·西域传》。塞种当是指塞人的种族而言,《汉书》还提到“塞王”、“塞地”。“塞王”指塞人的首领,“塞地”指塞人居住的地方。可见塞种的名称应单称“塞”,亦即哈萨克语“saq”一词的汉语译音。
在哈萨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种人的成分是无可置疑的。组成哈萨克的克普恰克、阿尔根及其他部落中都有“支尔塞克”、“别斯塞克”、“波尔塞克”和“卡尔塞克”等氏族部落。这些名称中均有“塞克”(saq)一词,说明这些氏族部落都是古代塞种人的后裔。又《汉书·西域传》在涉及到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乌孙人时亦云:“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这也可说明哈萨克族中有古代塞种人的成分。
2、匈奴在哈萨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后裔。匈奴是古代北方最早建立国家的游牧部族之一。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公元1世纪。在匈奴冒顿单于时,征服了邻近许多部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今哈萨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71年,乌孙与汉朝联合攻击匈奴,乌孙俘获匈奴4万人,这4万人后来无疑都被作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的乌孙部族所融合。
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71年,乌孙与汉朝联合攻击匈奴,乌孙俘获匈奴4万人,这4万人后来无疑都被作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的乌孙部族所融合。
匈奴自分裂为南北两部分之后,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西迁。北匈奴在西迁途中,其中有不少融合到古代哈萨克族中。如《魏书》和《北史》中之《西域传》记载的在龟兹北面(即乌孙故地)的悦般国,为匈奴北单于部落所建。曾发展为占地数千里,拥有20余万人口的部族,后来这些匈奴后裔大多融合到古代哈萨克族中。有人认为哈萨克族大玉兹中的阿勒班部落就是古代悦般。
另据《北史・西域传》“悦般国”条载:“其人清洁于胡。……一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澡”是“洗”之意,此处的“澡”当是指用水洗手。“漱”是指“漱口”,在今伊犁哈萨克克宰部落中,在吃饭前都必须洗手漱口,然后进餐,这也许是古代悦般人遗留下来的一种习俗。
此外,从匈奴故地出土的毡制品和刺绣画来看,都与哈萨克族极为相似。据研究,匈奴人的语言与哈萨克语也十分接近。
从以上情况来看,可知匈奴人也是构成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
3、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乌孙部落是现哈萨克大玉兹的主体部落。
乌孙是我国的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纪崛起于我国西北地区,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举足轻重的政权。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乌孙在西迁伊犁河流域之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之间(今河西走廊一带),为“匈奴西边小国”,其有史可考的首领名叫难兜靡。在难兜靡为首领时,乌孙为强邻月氏所攻,国破家亡。其时,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即后来的昆莫)刚刚诞生,为匈奴单于所收养。
公元前162—161年,在匈奴老上单于支持下,昆莫(猎骄靡)率军向西大举进击,攻破当时在伊犁河流域居住的大月氏,一部分大月氏人继续西徙;一部分人则留在原地(参见《汉书・张骞传》)。昆莫收取月氏余众,留居伊犁河流域。此后,乌孙人口激增,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一个地域广大、国力强盛的国家。其地东接匈奴,北抵康居,西达大宛,南连城郭诸国。政治中心在赤谷城。昆莫分设各官,管理全国,乌孙最盛时,拥有12万户,人口63万,胜兵18.88万人(参见《汉书・西域传》“乌孙国”条)。
乌孙的语言,经许多专家考证,认为属于突厥语族。古代乌孙统治者的名字后都带有“靡”字。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考证“靡”在汉代读“bi”,即今哈萨克语中“biy”的对音,“biy”汉语多译作“比”,“比”是古代哈萨克族的仲裁法官。这些事实进一步说明了古代乌孙人是现代哈萨克族的祖先之一。
乌孙人自公元前2世纪起,便繁衍生息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她融合原先居住在该地区的塞种人和月氏人,成为哈萨克民族的先世。乌孙人曾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过强大的政权,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极为密切。早在汉武帝时,通过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女使冯嫽与乌孙昆莫、大将联姻,乌孙与汉朝建立了联盟的隶属关系,抗击了共同的敌人。此后四百年内,乌孙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为保卫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康居(康里)是组成哈萨克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而“康居”这一名称早在公元前3世纪便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见于史册。
关于古代康居与哈萨克族的渊源关系,有不少学者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清代学者祁韵士认为:“哈萨克当即古康居国”(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十一)。魏源说:“哈萨克分左、右、西三部,……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国”(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何秋涛也说,哈萨克“盖古康居国也”(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十一《汉魏北徼诸国》)。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也认为:“汉时代康居住地风俗,与今日之哈萨克毫无殊异也”(白鸟库吉著、钱蹈孙译:《粟特国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季刊》第1卷第四期)。
康居是二千多年前的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其间肯定变迁不小,甚至部分康居人迁往他处与别的民族融合亦势所不免。但其主体部落仍然长期在其故地繁衍生息,成为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康居(康里)部落系谱来看,康居(康里)部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所以哈萨克这一大部落的先世无疑是在汉代出现于史册的“康居”。
康居在汉代时为西域一大国。《汉书・西域传》载:康居有十二万户,六十万人,胜兵十二万。康居在魏晋南北朝时亦为西域一强国。《北史・西域传》载:康国(康居之后)“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
康居的语言,白鸟库吉认为是突厥语。他说:《晋书》卷九十七《康居传》中,有国王那鼻遣使于晋之事,那鼻一名,可与乌孙的“泥靡”一名相比较。泥,广东音读作“nai”,“泥靡”二字,汉代当读作 “naibi”,与晋时的康居王那鼻(nabi)语音相近。此外,白鸟库吉还列举了其他证据,说明康居语是突厥语。
5、阿兰在哈萨克诸部落中,有一个名为阿里钦的大部落,它是构成哈萨克族小玉兹的主体部落。有人认为阿里钦部落的先世即是二千多年前出现于我国史籍中的“阿兰”。
阿兰,又名奄蔡或阿兰聊,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部族。其民俗、服饰与康居大同小异。汉代时,阿兰是中亚一大国,《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均记其“控弦者有十余万人”。又《汉书・西域传》“康居国”条载:“康居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其比例为一户一兵,一户五人。按康居比例推算,阿兰有十余万控弦者,则当有十余万户,五六十万人口。
6、可萨为古突厥汗国的一个部族。“可萨”又作“曷萨”、“阿萨”。有人认为“可萨”、“曷萨”和“阿萨”等即今“哈萨克”的同音异译。
据史籍记载,可萨部在古突厥汗国的西部即汉代奄蔡故地。可萨人的国王,称为答尔罕。
可萨人以牧业为主,牧放的主要牲畜为牛和羊。“可萨”有四五个城市,城内有不少人定居,从事商业和农业。商业在可萨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7、咄陆为西突厥的一个部族。“咄陆”又作“都陆”,即今哈萨克族大玉兹中的“杜拉特”部落名称的异称。有人认为咄陆是大玉兹乌孙的一支,乌孙拜德别克的第三个老婆多玛拉克生贾里克恰克,贾里克恰克生阿勒班、苏万、咄陆。咄陆生波提巴依、契莫尔、斯依克木、加尼斯等。从这些系谱来看,也可说明咄陆是古代哈萨克族的部落之一。
据史籍记载,咄陆有五部,一为突骑施贺逻施啜部;二为胡禄屋阙啜部;三为处木昆律啜部;四为摄舍提敦啜部;五为鼠尼施处半啜部。
8、突骑施是西突厥五部咄陆中最强大的一支,有人认为是乌孙部族的后裔。在哈萨克语中,突骑施被称为撒里乌孙,意即“黄乌孙”,这也说明突骑施是乌孙的后裔。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西突厥为唐所灭。此后,突骑施得到迅速发展,在伊犁河流域和七河流域建立了突骑施汗国。以碎叶川为大牙帐,伊犁河的弓月城为小牙帐,分部内为二十都督,每个都督统兵七千。
自唐肃宗至德以后,突骑施黄、黑两姓矛盾加剧,各立可汗,互相攻杀。当时,唐朝疲于平息安史之乱,无力干预突骑施内部事务,致使突骑施因内部纷争而逐渐衰落,而原居住在阿勒泰一带的葛逻禄部却逐渐强盛起来。
9、葛逻禄 唐代西域的葛逻禄部也与哈萨克族的源流有密切的关系。葛逻禄为突厥诸部之一,故地原在阿尔泰山之西南,原游牧于乌伦古河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塔尔巴哈台山等地。
葛逻禄统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个部落。8世纪60年代,突骑施部衰落,葛逻禄据有其地,建立葛逻禄汗国,于是突骑施统治下的古代哈萨克诸部又处于葛逻禄政权的管辖之下。在葛逻禄汗国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伊犁。后来,葛逻禄与东来的回纥及西来的样磨等部联合建立了黑汗王朝,其疆域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广大地区。
有人认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阿尔根部落,即古代葛逻禄三部之一的谋落部落的后裔。
10、克烈是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区。但克烈部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便闻名于世。
克烈是一个古老的突厥部落。辽金时,克烈部游牧于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的鄂尔浑河和图拉河流域,西与篾儿乞惕和吉利吉斯部为邻。当时,克烈是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部落,其首领是王罕。王罕是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人,曾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秃儿结为兄弟。也速该把秃儿死后,成吉思汗对王罕十分敬重,以父事王罕。后来,克烈部王罕常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结盟攻打乃蛮、篾儿乞惕等部。但这种结盟为时不长,便告决裂。不久,成吉思汗率军攻破王罕,夺取了克烈部的大部分领地。一部分克烈部迁至西部领土(今哈萨克斯坦),这部分西迁的克烈部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组成部分。
11、乃蛮部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塔城和伊犁三个地区。
乃蛮部的历史也很久远,是古代突厥诸部之一。辽金时,乃蛮部与其他突厥诸部一样,游牧迁徙。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大阿勒台、哈喇和林、可可雷昔剌思山和阔阔也儿的石山等。乃蛮与乞儿吉思、克烈、畏兀儿为邻。(《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24页)
公元1204年,在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之后,乃蛮王太阳汗联合篾儿乞惕部和脱黑脱阿札答兰部的札木合等,策划攻打成吉思汗部。由于有人告密,成吉思汗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将乃蛮部、篾儿乞惕部击溃,太阳汗被杀。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又突然袭击乃蛮不亦鲁黑汗。乃蛮部毫无准备,不亦鲁黑汗被擒,领地被占,部众四散,有不少逃至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别失八里等地,这些乃蛮部后来都融合到哈萨克族中。
12、篾儿乞惕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克烈十二部之一的部落名称。主要分布在现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篾儿乞惕部落在辽金时并不属于克烈部,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突厥部落。后来由于战争的缘故,才融合到克烈部。
辽金时,篾儿乞惕部分布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带,北邻吉利吉斯、秃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东连乃蛮部,西抵蒙古部。当时,篾儿乞惕部是人口众多、非常好战的部落,他们常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和王罕的克烈部发生战争。一次,篾儿乞惕部袭击成吉思汗部,把成吉思汗的家和营地抢劫一空,还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
不久,成吉思汗部击溃了篾儿乞惕部,占有其地,一部分篾儿乞惕人向西溃逃。后来,这部西逃的篾儿乞惕人加入了克烈部,成为十二部阿巴克克烈之一。
13、弘吉剌惕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的名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辽史》。
辽金时,弘吉剌惕是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较大的部落之一。分布在克鲁伦河下游到额尔古纳河一带。西与蒙古部为邻,西南与塔塔尔部相接,东南抵金朝边界。
据史籍记载,弘吉剌惕部世代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联姻,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就是弘吉剌惕部落的姑娘。后来,弘吉剌惕部一部分人融合到蒙古族中,另一部分则西迁汇合到哈萨克族中。
14、札剌亦儿是今哈萨克族大玉兹的一个部落名称。札剌亦儿在辽金时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上强大的部落之一。
据《史集》记载,札剌亦儿部人数众多,分布甚广。辽金时,札剌亦儿部有十大支系,每一大支系下面又有许多小支系。成吉思汗部强盛时,札剌亦儿部被臣服。成吉思汗出征中亚和伊朗时,军中有许多札剌亦儿将士。这些札剌亦儿人后来可能留在中亚,成为组成哈萨克族的部落之一。
15、钦察钦察系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名称,今一般译作“克普恰克”。钦察是哈萨克族中古老的部落之一,有人认为,钦察是在汉代便已有之,是一个与乌孙、康居一样古老的部落。
13世纪初,钦察部极为强盛,从额尔齐斯河至伏尔加河,从咸海到黑海以北的广大地区都是其游牧地。这一广阔的地区被称为“钦察草原”,在这些地区居住的人们被称为“钦察人”。
据史籍记述,11世纪至13世纪居住在钦察草原的钦察各部落,以伏尔加河为界,分为两大部分,伏尔加河以东的称为“东钦察”;伏尔加河以西的称为“西钦察”。
钦察部以游牧为主,牲畜主要有马、牛、羊和骆驼。钦察的牲畜十分兴旺,曾使当时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突乌塔感到惊奇。他说,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钦察部落那样多的牲畜。
钦察草原各部以钦察语为通用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钦察文学语言。现代哈萨克语就是在古代钦察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钦察诸部落后来大部分融合到哈萨克族中,融合到柯尔克孜、哈拉卡勒帕克、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也有不少,加入到哈萨克族的钦察人主要是东钦察人。
根据目前的资料,哈萨克族的族源主要有以上这些古代部落和部族。
(三)系谱
古代哈萨克人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哈萨克祖先的系谱。这些系谱对于研究哈萨克族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个哈萨克族人的不可推卸的职责;而给子女传授前辈的系谱则是哈萨克父母应尽的义务。一般情况下,每个哈萨克人都能说出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只有父母早逝的人才不知其祖先的名字。所以哈萨克有句谚语:“不知七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儿”。
在哈萨克族中,能背诵许多代祖先名字的人被认为是聪明人,受到人们的尊重。过去,阿吾尔巴斯米和部落头目十分注重系谱,他们对本部落的系谱十分熟悉。有的人能背诵整个哈萨克三个玉兹的世系和哈萨克七十七代祖先的名称。
哈萨克各玉兹、各部落均有其传系谱的人。这些传系谱的人把世世代代相传的哈萨克系谱用鹅毛笔记录下来保存在可汗、苏丹和部落头目手中。现存哈萨克系谱包括7世纪到20世纪的哈萨克部落世系。但是,由于这些系谱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只知道一代一代的顺序,至于每一代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则不甚明了。有些还带有神话色彩。有的叙述也含糊不清,甚至错误。随着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传播,在系谱中又增加了不少宗教观念和上帝造人的观念。尽管如此,自古流传的哈萨克系谱仍然不失为研究哈萨克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诚然,哈萨克族中流传的系谱及其历史传说不能当作历史科学的唯一根据,而应当与古代史籍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不过不能忽视人们历代相传的这份文化遗产,而应当充分地加以研究和利用。因为它可与史籍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若不科学地进行分析和研究,那就失去了哈萨克族系谱的历史价值。
哈萨克族口头流传的系谱曾在20世纪初(1905年至1907年)搜集整理出版。整理出版哈萨克系谱的有努尔江・那恰尔拜耶夫、夏克仁・库岱别尔德、乌守尔朱素甫・库别也夫、穆哈买提江・特尼希拜耶夫等人。
据《哈萨克谱系》一书记述,哈萨克主要部落世系是这样的:
哈萨克族祖先是阿拉什(Alax)。阿拉什生哈萨克(Kazak)。哈萨克生三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Bekares),次子名阿克阿尔斯(Akares),三子名江阿尔斯(Janares)。
别克阿尔斯的后代称为“大玉兹”(ulejüz),清代文献称“左部哈萨克”,或称“大帐”。其主要部落有:乌孙、康里(康居)、杜拉特(咄陆)、
撒里乌孙(突骑施)、札剌亦儿,阿勒班、苏万、恰普拉什特、乌沙克特、千希克勒、色尔格勒及其他部落。
阿克阿尔斯后代被称为“中玉兹”(Orlajüz)代文献称“右部哈萨克”,或称“中帐”。其主要部落有:阿尔根、乃曼、克烈、瓦克、弘吉剌惕、克普恰克等。 江阿尔斯后代称为“小玉兹”(Kixijüz),清代文献称为“西部哈萨克”,或称“小帐”。其主要部落是阿里钦。阿里钦的后代有拜乌勒、艾里木乌勒和节特部落。
在大、中、小玉兹各部落内,又分若干部落,如中玉兹的克烈部落分两支,一支为阿恰玛依勒克烈,一支为阿巴克烈。阿巴克烈内又分十二个部落:坚铁克依、贾迪克、阙尔乌什、喀喇卡斯、莫勒科、昆沙达克、依铁勒、契巴拉依厄尔、沙尔巴斯・贾斯塔班、篾尔乞惕、契依莫因。 中玉兹乃曼部落内有九个部落:喀喇克烈、杜尔吐吾勒、萨多尔、马塔依、艾尔克尼克特、巴晏那勒、巴勒塔勒、铁热斯唐巴勒、契尔契提。 小玉兹拜乌勒部落内有阿达依、别热什阿里钦、贾普巴斯、艾山铁木尔、马勒卡尔、塔孜、拜巴克提、塔那、契尔克什、波色克、克孜勒库尔特等部落。 小玉兹艾里木乌勒部落内有阿里木、铁莫克依、克特、喀喇克色克、喀喇萨卡尔、铁尔特喀喇、契克特等部落。
小玉兹节特部落内有克尔德依、加戛勒拜勒、克烈依提、铁列吾、塔本、拉马丹等部落。 上述系谱中的大小部落不仅至今仍然存在于哈萨克族中,而且有不少部落,如乌孙、康里(康居)、杜拉特(咄陆)、撒里乌孙(突骑施)、克普恰克、克烈、乃蛮、弘吉剌惕等部落为我国古代史籍所记述。这就为研究哈萨克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四)人口分布
哈萨克族是全国18个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社会地位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得到提高,人口增长极为迅速,由1949年的44.37万人猛增到2000年的125万人,增加了1.8倍。
其中男性人口633875人,占总人口的50.69%,女性人口为616583人,占总人口的49.31%。全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哈萨克族人口为1250458人,其中居住在新疆境内的哈萨克人口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99.57%,而其余的0.43%的哈萨克族人口则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较多的有甘肃省2963人,青海省407人,北京市400人,
哈萨克族人口最少的为福建省只有6人。
全国哈萨克族人口的地域分布: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广大地区,即北疆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山间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边缘。分布在其他省区的哈萨克族主要定居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聚居在这两个地区的哈萨克族是在1936—1939年由于受盛世才军阀和少数部落头人的胁迫欺骗而迁徙去的,其中青海地区的哈萨克族得到了政府的统一安置。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又迁回新疆,并被安置在阿勒泰、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现代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上继承了历史上哈萨克人口分布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多,哈萨克族人口分布的区域扩大了,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都可以寻着哈萨克族人的足迹。
新疆哈萨克族人口的地区分布: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6.74%。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为447471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35.8%,塔城地区为160200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12.8%,阿勒泰地区为288612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23.1%。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M].民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