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伯泉
乌孙灭国后, 其族南迁帕米尔高原, 因此, 哈萨克族中的主要部落乌孙, 不是2000多年前立国于西域的乌孙, 而是10-12世纪游牧于索古高原的兀孙, 该部多数人后随木赤和拔都迁居金帐汗国;哈萨克族的族源也不是2000多年前的乌孙, 而是汉朝的奄蔡、南北朝的曷截及他们的后裔——唐朝的可萨突厥。
关键词:哈萨克族 族源 乌孙
作者:钱伯泉,1937年生,新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关于哈萨克族的族源, 国内的学者几乎众口一词, 都认为是乌孙, 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见于《哈萨克族简史》。① 该书在第一章《概况》中说:“乌孙人自公元前二世纪起, 便繁衍生息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 它融合原先居住在该地区的塞种和月氏人, 成为哈萨克族的先世。”该书在第四章第二节《乌孙》中再次强调“ 乌孙是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 是组成哈萨克民族的主体部落......古代乌孙人为今哈萨克族的主要祖先之一, 当毋庸置疑。”
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真是2000多年以前的乌孙吗?现在哈萨克族中的乌孙部落也真是2000年前的乌孙后裔吗?今据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献, 对以问题作一些新的探索, 提出我的观点和看法, 以供大家参考。
一
公元前60年, 乌孙发生内乱, 不久分离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乌孙的统治者为匈奴的外甥乌就屠, 与匈奴关系亲密;西部乌孙的统治者为元贵靡, 是汉朝解优公主之子, 一心倾向汉朝。东汉时期, 北匈奴在汉朝、鲜卑和丁零的攻击下连连败北, 不断西逃, 东部乌孙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和中转地。魏晋初期, 东部乌孙已成北匈奴的天下, 鹊巢鸿居, 不久即为北匈奴新建的悦般国所代替。西部乌孙失去汉朝的支持, 国势也日渐衰落。公元5世纪前期, 柔然汗国强盛, 不断发兵西征, 乌孙连战失利, 被迫举族迁徙。《魏书》卷102《西域传》记载:
乌孙国居赤谷城, 在龟兹西北, 去代一万八百里。其国数为蠕蠕所侵, 西徒葱岭山中,无城郭, 随畜牧, 逐水草。太延三年, 遣使者董琉等使其国, 后每使朝贡。
古龟兹国在今新疆库车县周围, 赤谷城在伊塞克湖东南, 乌孙国“在龟兹西北” , 应指原乌孙国西部, 今伊塞克湖周围, 其地山岭绵亘, 西南与葱岭(帕米尔高原)相连。蠕蠕即柔然。太延三年为公元437年。可知早在北魏太延三年之前, 乌孙已因多次受到柔然汗国的侵扰, 向西南迁徙到帕米尔高原立国了。
乌孙为何不向西方或北方迁徙, 偏偏要向帕米尔高原去寻求新的立足之地呢?《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告诉我们有关的信息:
休循国,王治鸟飞谷, 在葱岭西, 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户三百五十八, 口千三十, 胜兵四百八十人。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 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类乌孙, 因畜随水草, 本故塞种也。
捐毒国, 王治衍敦谷, 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 口千一百, 胜兵五百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 南与葱岭属, 无人民。西上葱岭, 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 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 随水草, 依葱岭, 本塞种也。
尉头国, 王治尉头谷, 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 口二千三百, 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 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住所千四百一十一里, 南与疏勒接, 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 径道马行二月。因畜随水草, 衣服类乌孙。
休循国人“民俗衣服类乌孙”,“本故塞种也”;捐毒国人“衣服类乌孙”,“本塞种也”。他们一定在乌孙国内居住了很长时间,受乌孙人的影响很大,原是乌孙国内的塞种人, 南迁葱岭后,各自建立了蕞尔小国。尉头国人离乌孙国更近,从“衣服类乌孙”看, 他们显然也是由乌孙国迁来的, 文中未说他们是塞种人, 因此, 尉头人有可能原是乌孙境内的大月氏人, 也有可能就是乌孙人。
葱岭中还有一些国家, 情况十分特殊,《汉书· 西域传上》说:
西夜国, 王号子合王, 治呼鞭谷, 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 口四千, 胜兵千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 东与皮山、西南与乌耗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蒲犁及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氏行国, 随畜逐水草往来。而子合土地出玉石。
这里的“ 胡”指西胡。上列引文中明确指出, 葱岭中的西夜、蒲犁、依耐、无雷等国的居民与西胡不同, 属氐人和羌人的种族。乌孙也属氏人一支, 原居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区, 商末周初称“ 昆戎” , 战国时期迁居河西走廊, 又称“ 昆邪” , 西迁西域后, 始名“ 乌孙” 。① 由此可见, 另有一些葱岭中的国家, 其居民与乌孙原为同一种族。
公元5世纪前期, 当乌孙遭受柔然侵扰, 他们之所以要西南迁徙至葱岭中避难, 原来为的是去依靠从前的乡亲或同种族人。
乌孙灭国后, 迁徙的方向和地点记载得十分明确。既然他们没有往今哈萨克斯坦中部和西部迁徙, 那么, 中世纪时, 那里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乌孙人, 以致后来成为哈萨克的主要部落和族源呢?乌孙人迁居葱岭后, 历史记载明确地说, 由阿尔泰山和东部天山西迁的峡哒人代替乌孙, 占据了乌孙国的地盘, 即使当地残留一些乌孙人, 也很快被同化于
哒人。公元6世纪后期, 突厥勃兴, 击灭
哒, 原乌孙国境成为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游牧之地。自5公元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期, 今哈萨克草原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记载中看不见乌孙人的一点踪影, 乌孙怎么可能是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和族源呢?
二
在辽朝的历史中, 也有乌孙部族, 揆其地理位置, 不在葱岭或今中亚, 而在蒙古高原西部,为辽朝西北招讨使所属。《辽史》卷36《兵卫志·属国军》曾提及:
......吐谷浑、铁骊、靺鞨、兀惹、黑车子室韦......突厥、党项、沙陀、阻卜、乌古......乌孙、墩煌、赁烈、要里、回鹘、辖夏斯.....
上列引文中的三组民族或地域名称, 大致按方位排列, 第一组在蒙古高原东部, 第二组在蒙古高原南部和长城内外, 第三组在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西部。
“乌孙”又译为“兀孙”,成吉思汗和太阳罕曾大战于该部的游牧地。《元史》卷1《太祖纪》记载:
遂进兵伐乃蛮, 驻兵于建式该山, 先遣忽必来、哲别二人为前锋。太阳罕至自按台, 营于沆海山。
“按台”即阿尔泰山的异译。“沆海山”即蒙古高原的杭爱山的异译。《圣武亲征录》记太阳罕进军的地方是:
营于沆海山的哈只儿一兀孙河。
“兀孙河”即兀孙部落游牧地之河。此河终究是现代的什么河?从《蒙古秘史》的记载即可看出, 该书第194节说:
哨兵去报告时, 塔阳罕正在康孩的合池儿水地方。塔阳罕听到了这个话, 使人去对他的儿子古出鲁克罕说:“蒙古人的马瘦, 听说有比星星还多的燃火, 蒙古人不少呀......我们先使部众越过阿勒台山, 去整顿军马,引诱蒙古人上来, 到达阿勒台山麓时, 就和他们开战。我们的马肥, 个个精壮蒙古人的马瘦, 又加上疲劳, 那时候我们就给他个迎头痛击。”
“康孩”即“沆海”,即今杭爱山脉西头。“合池儿水”即“哈只儿一兀孙河”, “阿勒台山”即“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从战场的形势看, 哈只儿——兀孙河在杭爱山西麓的平川上, 稍稍往西,即至阿尔泰山的东麓, 其地又是蒙古高原西通阿尔泰草原的必经之地, 则一定是扎布汗河, 该河流入西北的哈腊湖和哈腊乌斯湖, 湖西的吉尔格朗图, 清朝称科布多, 驻于该地的参赞大臣曾主管过阿尔泰地区。科布多西南有山峪, 直通今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城, 自古即为翻越阿尔泰山的最佳通道, 唐朝大将苏定方征讨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成吉思汗西征中亚, 长春真人西游西域, 常德出使伊儿汗国, 走的都是这条道。由此可知, 辽、元的乌孙(兀孙)部落就游牧在今蒙古国西部的扎布汗河与哈尔乌苏湖周围。
“兀孙”又作“兀逊”,直到蒙古汗国初期,仍有一部分居住在蒙古高原。刘郁《西使记》记载:
己未正月甲子,常德驰驿西觐, 自和林出兀逊中, 西北行二百余里, 地渐高, 入站经瀚海, 地极高寒, 虽酷署, 雪不消。山石皆松纹。西南七日过瀚海, 行三百里, 地渐下, 有河阔数里, 曰昏木辇, 夏涨以舟楫济。数日过龙骨河, 复西北行, 与别失八里南已相直近五百里, 多二麦黍谷。
“己未”年即元宪宗蒙哥九年, 为公元1259年。“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哈拉和林。“瀚海”多指沙漠, 但是引文中明确地指山, 当是《元史》中的“沆海山”,即今杭爱山脉的西头。“昏木辇” 当为扎布汗河。“龙骨河”即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河。“别失八里”即唐朝的北庭古城, 遗址在今新疆的吉木萨尔县。文中跳过了翻越阿尔泰山的经过。由常德的行程可知, 当时的兀逊部落已游牧在和林以西至杭爱山的草原中, 比从前向东发展了。
关于乌孙部落, 波斯历史家拉施德称之为“ 许慎部落” , 记其原音为hūšīn,在他的名著《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一章中, 写有该部落的一段专文:
这个部落的大异密之中, 在成吉思汗时, 有个孛罗忽勒那颜,他最初侍候成吉思汗, 为御食供奉和司
(宝儿赤)。后来当了护卫, 以后成为怯薛长,后又当了万夫长。后来他成为受尊敬的右翼木异密, 地位低于孛翰儿赤那颜;他立下了很多功劳。成吉思汗很敬重他们两人, 甚至说道“ 但愿没有灾难, 不要让孛翰儿赤死去!但愿没有灾难, 不能让孛罗忽勒死去!”
孛罗忽勒经常立下的功劳, 将详述于《成吉思汗纪》中。他(孛罗忽勒)是在与蒙古诸部之一秃马惕部作战时被杀的, 尽管他战胜了他们。窝阔台合汗时, 他的儿子术不古儿一忽必来继承了他的地位, 在他之后, 忽必烈合汗时, 秃黑赤驸马也出自他的氏族....另一个大异密名叫忽失带——拜忽,成吉思汗曾将他连同军队一起交给了术赤;他统率拔都的右冀军。
拉施德根据蒙古宫廷的档案和向伊儿汗国蒙古贵族调查的资料, 将蒙古汗国境内的部落分得十分清楚, 他将许慎部落能分在“过去就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 中“被称为迭儿列勤的突厥一蒙古诸部落” 。这就是说, 它尽管很早归附了成吉思汗, 但本质上是突厥部落, 这个部落的人所操的应是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在突厥语中, 由于地域或部落的不同, 各自有方言之分, 其尤为明显的特点之一, 就是前元音u组成的单词, 在有的方言区往往加上辅音h, 念成hu。例如:游牧于阿尔泰山区的汉朝民族“ 乌揭”(uger) ,《汉书》又译作“呼揭”(huger)。拉施德所记的“ 许慎” 一名, 实际上属hu方言区, 而《辽史》、《西使记》所记的“乌孙”、“兀逊”一名, 则属u方言区, 所以,“许慎”就是“乌孙”和“兀逊”。从上引拉施德《史集》所记的史料可知, 许慎(乌孙)部落很早就在首领李罗忽勒的率领下投归成吉思汗, 孛罗忽勒成为成吉思汗帐下的第二号名将, 许慎部落的骑士们组成了成吉思汗的主力之一——右翼军, 其首领孛罗忽勒则成为右翼军统帅。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时, 即将许慎部落出身的2000名精兵拨给了术赤, 拔都继位后, 他们又成了拔都摩下的右翼军。拔都西征钦察、斡罗思(俄罗斯)和东欧诸国时, 由许慎部落组成的右翼军成了拔都西征的中坚力量。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的《万夫长、千夫长与成吉思汗的军队简述》中又记载:
成吉思汗将上述四名异密及四千军队分给了术赤汗。现在, 脱脱和伯颜的大部分军队都是这四个千户的后裔, 而后来加进来的军队还有翰罗思、撤耳柯思、钦察、马札儿及其他军队。此外, 在远近宗亲,发生内讧时期, 也有一部分人逃到了他们那里(即金帐汗国)。就是这些。
“远近宗亲发生内讧”指元世祖忽必烈时发生的其弟阿里不哥之乱, 西北宗王海都、笃哇之乱。拔都西征和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建立后, 许慎部落骑士的后裔又成了拔都的右翼军。阿里不哥和海都、笃哇之乱时, 蒙古高原遭到骚扰和破坏, 包括原来留居故乡的许慎部落和其他部落的人纷纷逃奔金帐汗国, 因此, 金帐汗国境内的许慎部落人数很多, 这就是哈萨克人中为何乌孙部落的人占很大比例的原因。
哈萨克族中的乌孙部落, 是10一12世纪尚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的突厥部落乌孙(又译“兀逊”、“许慎”)人的后裔,不是公元前2世纪即已立国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子孙。此一时也, 彼一时也, 此一族也, 彼一族也, 界限清楚, 不可混淆。从前的民族史学者之所以认定2000年前的乌孙是哈萨克族的族源, 问题就在这里。
三
在现在哈萨克草原的中心地带, 21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一个国家, 名叫“ 奄蔡”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说:
奄蔡, 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 行国, 与康居大同俗, 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 无崖, 盖乃北海云。
奄蔡国在康居西北二千里, 紧靠大泽, 而据《汉书· 西域传》记载, 康居国以都赖水(今塔拉斯河)畔的都赖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为中心, 则奄蔡国必在今咸海以北。奄蔡有“控弦者”十余万, 若以五口之家有一名“ 控弦者”计, 其国人口有五六十万之多, 就游牧民族来说, 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与康居大同俗”, 而同书又说,“(康居)与月氏大同俗”,“(月氏)与匈奴同俗”。大月氏和匈奴都是由东方西迁的, 他们的生活习俗与西方的游牧民族多有不同, 由此可知, 奄蔡人与大月氏和匈奴有许多共性, 他们也很可能是从东方迁去的。
奄蔡的原音应作ašar或azar。《史记》的注文《正义》说“《汉书解诂》曰:奄蔡即阖苏也。”阖苏的原音应作hešur, 大概奄蔡人也操突厥语, 其方言也存在前音节带h和不带h的差异。
东汉后期, 奄蔡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国志》卷30《乌丸等传》裴松之注文引《魏略· 西戎传》说:
又有奄蔡国, 一名阿兰, 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 畜牧逐水草, 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 今不属也。
“奄蔡”又名“阿兰”,这绝不是同名异译, 它们显然不是同一部族。奄蔡原来羁属于康居,阿兰人一来, 其国就摆脱了康居的羁束, 看来阿兰人比康居人要强大。公元2一3世纪, 正是北匈奴由天山以北逐渐向西亚和东欧迁徙的时期, 阿兰人很可能是西迁的北匈奴留居在奄蔡国的。另外, 据《魏书》卷103《高车传》记载, 高车“十二姓” 中有“ 阿仑” 氏, 当为“ 阿兰” 的异译, 它应是匈奴余部, 后来才加人高车族的。
南北朝初期, 西域北部出现了许多新的铁勒部落。《北史》卷99《铁勒传》说:
铁勒之先, 匈奴之苗裔也, 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 依山据谷, 往往不绝。独洛河北, 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 并号侯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 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 焉耆之北, 傍白山, 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於尼护等, 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 有薛延陁、咥勒儿、十槃、达契等, 一万余兵;康国北, 傍阿得水, 则有诃咥、曷截、拔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末、谒达等, 有三万许兵;得嶷海东西, 有苏路羯、三素咽、蔑促、萨忽等诸姓, 八千余;拂林东, 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 近二万人;北海南, 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 总谓为铁勒。
“西海”指地中海;“独洛河”即今蒙古高原中部的土拉河;“伊吾”即今新疆哈密;“金山”即今阿尔泰山;“阿得水”指今伏尔加河;“得嶷海”即第聂伯河注入的黑海;“拂林”即东罗马帝国,当时建都于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铁勒族的游牧地东起蒙古高原的土拉河, 西至黑海东西和东罗马帝国以东的小亚细亚草原, 上文说他们是“ 匈奴的苗裔” , 这不十分确切, 说确切些, 他们应是匈奴、鲜卑、丁零人的后裔。
在上述诸区域的铁勒部落中, 自“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四周)北” , “傍阿得(水今伏尔加河)”地区, 原是奄蔡国的国境。在这一范围内居住的铁勒部落, 其中诃咥即阿跌;“曷截”《隋书· 铁勒传》作“曷截” , 此后的史书又写作“曷萨”;“何嵯”《隋书· 铁勒传》作“阿嵯” “也蔑” 隋、唐时期译作“咽面”;“谒达”即“
哒” 的异译。其余数部落从对音难以探求其确切的名称。其中“ 阿跌” 、“曷截”显然是5世纪后期从蒙古高原西迁的高车部落, 留居蒙古高原的这两个部落始则为九姓铁勒的成员, 后则为回纥族九姓中的两姓“ 阿勿嘀氏” 和“ 葛萨氏”。“何嵯”(阿嵯)即是“奄蔡”的异译。“谒达”当是
哒西迁时的分支, 或是
哒国于公元567年被突厥攻灭后北逃的残众。《北史》和《隋书》把“阿嵯”确定为铁勒部落,可知早在秦汉之际即已西迁的“奄蔡”也是东方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 与匈奴、鲜卑和丁零有亲族关系。
专家们一致认为《北史》原无《铁勒传》和《西域传》, 是抄写《隋书》的《铁勒传》和《西域传》而补足的;《隋书》的《铁勒传》则是从裴矩的《西域图记》采录来的。隋炀帝即位后, 想要经营西域, 在张掖与西域大开“互市”,招徕各国, 特命裴矩为“ 黄门侍郎”,主持其事。裴矩是个有心人, 亲自向西域使者和商人了解西域各国和各族的情况, 绘图著文, 写成《西域图记》, 呈献给隋炀帝。因此,《隋书》和《北史》的《铁勒传》和《西域传》, 所记史实是丰富的、可信的。
裴矩记录的许多铁勒部落, 在拂林(东罗马帝国)拜占廷5一7世纪的文献中有着更为详尽的记载。法国学者哈密顿(James Hamilton)在他的《九姓乌古斯和十姓回纥》① 一文中说:
拜占廷史料中在(公元)448年首次提到阿卡齐尔人(Akatzir, Aktir, Katir, Agazir),而且还认为这是一些居住在黑海以北、亚速海附近的部落, 他们是阿提拉匈奴人(Huns Attira)的盟友。在446年之后的史料中, 就不再提及这些民族了, 因为在这一年, 他们为远征波斯而途经通向高加索的大道的时候, 受到了萨拉胡尔人的攻击。但是, 据我认为, 拜占廷史料中的阿卡齐尔人, 实际上几乎肯定就是白哈兹尔(Ag-gazir)人, 很可能指可萨突厥人(Khazar)的先祖, 至少是部分可萨突厥人的先祖。从后一个世纪开始, 曾有大量史料记载过该地区的这一个民族。
在拜占廷文献中, “ 阿卡齐尔” 这一族名实际上应该分写为Ak-atzir和Ak-Kaizir,Ak是突厥语“白”的意思, atzir即为奄蔡、阿嵯、曷截的不同汉字音译。在裴矩所罗列的铁勒部落中, 将古奄蔡人的后裔记作“阿嵯”,将西迁不久的铁勒部落记作“曷截”;东罗马史料则把古奄蔡人的后裔记作Akatzir或Ak Katzir,另把西迁不久的铁勒曷萨部记作atzir、Katzir, 甚至有另外记作qazir、qazar的。东罗马史料把奄蔡人称为“白哈兹尔”,可能因为他们长期居住在咸海和黑海以北,为欧洲人的白种血统所混合, 与西迁不久的“曷截”人的纯蒙古人种有所不同。哈密顿的这一观点应是正确的, 无论阿卡齐尔人还是卡齐尔人(即“奄蔡”人和“曷截”人),都是此后可萨突厥国的主体——可萨人的祖先。
在哈密顿这一篇文章中, 另一段落是这样叙述的:
在461一465年间, 萨拉胡尔(Sa-rahur)、回鹘(Ughur)和十姓回鹘(On-Ughur)人首次向拜占廷遣使。这些民族是前不久从东方迁移而来的, 而且是由萨毗人(Sabir)将他们从故乡赶出来的, 而后者又被阿拔人(Abar)所驱逐, 阿拔人又被居住在大洋两岸的人所胁迫而迁徒。萨拉胡尔人是为了在句奴阿卡齐尔人(Huns Akatzir)中寻求一块立足之地才到这里来的, 而且成功地制服他们。
这里的“ 萨拉胡尔”, 即裴矩所记的位于得嶷海(里海)东西的“苏路羯”;“ 十姓回鹘” 即裴矩所记的位于拂林(东罗马帝国)东的恩屈;“阿卡齐尔”即与恩屈同地的“阿兰”;“萨毗”应译为“鲜卑”;“阿拔”又往往被称为“阿哇尔”(Avar), 应指柔然;“大洋两岸的人”应指北魏。留居蒙古高原的十姓回纥(《魏书· 高车传》称“ 袁纥”)后于8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回纥汗国, 而他们祖先中的一支, 早在公元5世纪中叶就西迁到东罗马帝国以东的地区去了。要不是拜占廷史料作证, 裴矩所记的有关铁勒部落的史实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5世纪前后, 蒙古高原和西域的匈奴、鲜卑、丁零等族后裔曾有过几次大规模西迁。公元395年, 柔然首领社
率众北征高车, 高车各部或被其征服, 成为属部, 或群起西迁。公元402年, 社
创建柔然汗国后, 率众西征, 迫使天山以北的匈奴余部、鲜卑右部、西丁零、呼得和车师后部不断西迁, 迫使乌孙国南迁葱岭。公元429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煮亲征柔然汗国, 进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柔然大败, 其属部高车归降者多达30万落户, 西奔者不计其数。北魏大军又西进巳尼破(今蒙古国的库苏湖), 高车望风归降的人多达数十万,翻越阿尔泰山西逃者不知凡几。公元461-465年出现在黑海周围的萨拉胡尔、十姓回鹘等铁勒部落, 无疑是429年被北魏大军驱逐西迁的高车部落, 他们是丁零人的后裔。
公元5-6世纪, 大批操突厥语的铁勒部落西迁至今哈萨克大草原后, 东起蒙古高原西部,西至东罗马帝国东境,都成了突厥语民族的世界。数十年后, 以奄蔡人和曷截人为首的可萨突厥国逐渐形成了。成书于唐朝中期的《杜环经行记》说:
苫国, 在大食西界, 周围数千里。造屋兼瓦, 累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入亚俱罗......北接可萨突厥......。
佛霖国, 在苫国西, 隔山数千里, 亦曰大秦......西枕西海, 南枕南海, 北接可萨突厥。
“苫国”在今叙利亚,“大食”为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亚俱罗”为今伊拉克南部的库法, 由苫国流至亚俱罗城的大川为幼发拉底河;“佛森”即东罗马帝国, 西海指黑海, 南海指地中海;“大秦”指古罗马帝国。由上述文字可知, 可萨突厥西部在黑海北岸和东岸。
《旧唐书》卷198《西戎传》记载: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 东与吐火罗、康国接, 北邻突厥之可萨部, 西北拒拂森, 正西及南俱临大海。
由上引文字可知, 波斯国北, 即今里海以北和以东, 也是可萨突厥的地域。
《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 康国》中说:
火寻, 或曰货利习弥, 曰过利, 居乌砰水之阳, 东南六百里距戍地, 西南与波斯接, 西北抵突厥曷萨。
“曷萨”为曷截、奄蔡、可萨的异译“火寻”、“货利习弥”、“过利”,元朝称“花刺子模”;“乌浒水”即今阿姆河, 花刺子模在今阿姆河下游北岸。由这条史料可知, 突厥可萨的东境在咸海以北和以东。
可萨突厥汗国虽曾从属于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 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突厥汗国为唐朝击灭后, 它更巍然屹立在中亚和西亚的北部, 成为一大强国, 多次与斡罗思(俄罗斯)、大食(阿拉伯)、波斯等国交战。公元965年, 为斡罗斯基辅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击败, 可萨突厥汗国才告崩溃。
此后, 欧洲和西亚的穆斯林文献称可萨人为“克普恰克”(Kipqak),蒙古汗国和元朝则用汉字音译为“钦察”。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时, 命长子术赤和大将哲别领兵征服了钦察人, 后将钦察草原分作术赤的份地。20年后, 钦察人在斡罗思(俄罗斯)人的怂恿下举兵反抗, 导致拔都西征, 大败钦察、斡罗思, 兵锋横扫东欧。拔都建立金帐汗国, 因其主要境域为钦察草原, 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 钦察汗国” 。
金帐汗国时期, 大批蒙古人, 既有“ 黄金家族”术赤和拔都的亲人们、左翼军主体撒勒只兀惕部等真正的蒙古族, 也有归附蒙古的右翼军主力许慎(即兀逊、乌孙), 还有克烈、乃蛮、轻吉惕、弘吉刺惕等操突厥语的蒙古族, 留住于汗国境内, 与钦察人杂居在一起, 历经200多年, 互相同化和融合, 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哈萨克民族。